行业新闻

芯片之痛,还要痛多久?

据《日经亚洲评论》11月20日报道称,北京推动技术自给自足的努力即将取得重大突破。一名知情人士表示,中国新兴芯片产业的产量有望在2020年底占到全球存储芯片总产量的5%左右。然而,在去年这一产量占比还几乎为零。来自面包板的明星博主天涯书生,就国产芯片的发展之路分享了一些看法……

作者简介:“天涯书生”,拥有十多年通讯和ICT行业供应链管理工作经验,先后在富士康科技集团和紫光集团下属H3C工作,对供应链管理有着独到的观点和看法。


据《日经亚洲评论》11月20日报道称,北京推动技术自给自足的努力即将取得重大突破。一名知情人士表示,中国新兴芯片产业的产量有望在2020年底占到全球存储芯片总产量的5%左右。然而,在去年这一产量占比还几乎为零。

得知这个新闻后,我的第一反应是“要出问题了,一些自媒体很快就要有很多耸人听闻的标题出来,比如‘中国芯片取得前无古人的突破’‘特朗普惊呆了’之类的新闻。”

在仔细阅读了该媒体在近一年里的文章内容后发现:报道本身还是比较客观的,只是都采用了比较片面的,“断章取义”类搏人眼球的标题来吸引读者。

芯片,成为悬挂在中国高科技产业人士头上达摩克利斯之剑,大多数的重要和关键的研讨会,技术沙龙都会有很多专家抛出各种令人咋舌的论调和观点,因为这是消费国人情绪的一个良好噱头,在巨大的名利面前,说几句昧着良心的大话也不是不可以。

作为一个在电子行业从业多年的人,我不是个喷子,也不愿去斥责和否定他人的观点,只是喜欢沉下心来去思考,给真正去为这个行业操心和奋斗的工程师和年轻的朋友一个看法,希望可以抛砖引玉,找到更多更好的办法去促进电子行业的蓬勃发展。

一、终端用户认可国产芯片,并且愿意为之付出适当价格

无论是手机终端产品,还是企业级的交换,乃至运营商级的服务器,都会用到来自欧美厂商的大量的各类芯片。

首先,作为C端客户,你愿意花一样的价格去买国产的澎湃芯片、紫光终端手机?还是去买高通的手机?

如果是懂电子基础的人,同类的性能的芯片,肯定会优先考虑高通的芯片;如果是普通的消费者,如果在操作端,使用的体验很差的情况下,也会转向高通芯片;那国产芯片的选择是什么,似乎只有低价格。

最终用在主流终端上的国产芯片手机都是千元机或者更低的机器,销往的都是三线,四线城市,东南亚,印度和非洲。

当然华为的麒麟芯片是个例外,而只有华为做到了终端芯片突破之路,所以显得难能可贵,成为国人心目中的宝贝。

这还是很客观的观点,消费者可以主动去选择自己心目终端产品。但是媒体有时候就不这么想,部分电子产品评测的机构,会针对企业终端的BOM去做每一项分析,这个确实是很考验人,某些机构会直接重点标识,终端产品使用国产的存储组件,而不是三星和美光的存储产品,而作为评测重点,那消费者还会一如既往的去选择您支持的国产产品?

紫光、合肥长鑫在技术面临的封锁和壁垒其实并不是唯一的困扰,如何让消费者去认同你的产品并不不逊色于三星和美光,当然价格低也是一个可以选择的道路,但是最终的目标就是要和他们平起平坐。

企业级的交换机和运营商的服务器,那就更加困难了。

交换机的芯片,基本上是博通和MARVELL的天下,国产芯片几乎很难寻觅到。服务器的主流芯片,绝大部分还是英特尔的X86,华为的鲲鹏和其他国产芯片,商用还为之过早。

更关键的是,如果您是运营商的采购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,您怎么去选择一项完全不成熟的芯片技术的产品?如果您是互联网公司的采购负责人,怎么会去选择一项生态非常不完整硬件产品?

改造机房,不仅仅这个硬件,而是与之相应的软件,操作系统,其他连接设备,防火墙等等都要做出变革。

如果买来国产芯片的服务器,机房出了问题,网络断了,算在谁的头上?如果是作为采购方的我下岗,对不起,指不定我明年就退休了,稳妥起见我会优先考虑X86的服务器。

对于大多数的个人,想法或许是“我们的芯片无法做到技术上和性能上的最终保障,对不起,我负责不来这个民族大业,只想安稳的度过我的职业生涯,并不想因此被领导干掉”。

所以,更多的时候支持国产芯片只能停留在嘴上,最终使用的时候,面临着巨大的技术风险和职业发展成本。

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,是需要由智慧的中国人,付出长时间的不懈努力,而不是喊口号式的超越和成功。

二、供应链厂商的能力和认可

在庞大的电子产业供应链里面,我国的大部分企业是处于下游的。无论是系统集成企业,半成品模块企业,还是配件企业,都是下游企业,但是需要区分几类。

系统集成企业里面其中有很多不错的品牌企业,在手机和消费终端比较明显,比如小米,OPPO,VIVO,联想还有TCL,海尔等等;在交换和服务器领域,比如新华三,联想,华为,曙光,浪潮,锐捷等企业,上述企业的研发能力还是有一定的积累的,包括专利、发明等等。

但是如果国产芯片来了,企业不是要重新投入大量人力为这款芯片去研发,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,去研发相关专利,而这些专利的回报是什么?

基本上是看不到的,末端市场认同吗?股东和投资者认同这个企业行为吗?董事会会轻易通过这个提案吗?我想,现实的问题终将会到来,到最后都会发展向“我们很困难”、“我们很遗憾”的结果。

下游企业就更困难了,ODM厂商的实力大部分都不强,基本上都是围绕高度集成的核心芯片去做产品集成,需要ODM去做类似的投入,一方面是能力困难,另外本来以成本取胜的经营模式,根本没有资本去做类似的工作。

其他做连接器,USB配件,电缆的企业规模就更小了,小本经营,您现在把芯片都改了,我就十几个研发,这个产品要加价,而且货期要延长半个月左右。

这个都是很现实的问题,工厂的工程师也是普通人,临时的更改芯片方面,切换高通和博通的方案,对于一般的工厂和公司都会有巨大的挑战;切换到国产芯片上,我们项目组都需要准备高强度的加班和熬夜了,换做是谁,都不会主动那么做。

在这里简单举个关于电阻被动元件的实例(还不是核心芯片):

广东某国产电阻电容的销售工程师,一个来自985的硕士研究生,跟我讲他们的电阻电容的性能,讲述他们在售后服务的优势,但是最终我看到国产很多系统集成龙头都没有选择去小批量。

因为涉及到的成本核算,性能参数验证,客户认可,市场检验,售后问题等都是一系列复杂的过程,没有公司企业高层的最终认可,即使成本和服务有优势,都很少去考虑替代,当然华为事件后,确实类似器件在低端产品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欢迎,也是事实所迫,先把供应商准入做好了,或许会有用,但是还是会优先日系,台系的产品。

同样,媒体都看到了华为人参与国产替代项目的员工去巨额的奖励,但是他们的付出是一般人很难想象的,而且只有华为的技术积累沉淀,可以去做如此大范围和规模的国产切换,因为这里聚集了中国很多最优秀的工程师。

三、欧美企业的垄断和政治干预

从去年开始,美国政府给与中国的高科技前所未有的关注和“待遇”,当然不是贵宾待遇,而是近乎敌对的待遇。

中兴通讯,表面上是一个贸易合规问题,其实是对于中兴为代表的高科技企业敲了警钟;而对于华为的制裁,则是暴露其本质上的意图,就是阻碍中国高科技企业获取核心专利技术,并成长为美国企业的竞争对手。

我不是阴谋论者,问题其实都很明显,已经摆在桌面上了。

中国需要发展存储芯片,美光需要怎么绕过去?

去年11月,美国司法部控告福建晋华窃取商业机密案,导致晋华关键设备导入与试产计划陆续喊停,美方后续传将锁定合肥长鑫、睿力集成国际等中国大陆记忆体业指标案进行调查,中国大陆发展DRAM恐面临挫败,业界原忧心陆厂快速切入制造、扰乱市场供需的警报暂告解除,对南亚科、华邦电等台厂有利。

消息人士透露,晋华案升高至美国司法单位介入后,相关协力厂相当震撼,相关的美国设备商均把原本在晋华协助装机的工程师全数撤出,并中止任何联系,原透过联电采购相关材料的行动也都中止,晋华已处于“连试产都无法进行”的状况。

中国需要发展高端计算芯片,INTEL怎么超越?

《纽约时报》6/26报道:“美国商务部宣布,将把四家中国公司和一家中国研究所列入“实体名单”,称它们对美国的国家安全或外交政策利益构成风险。在没有得到美国政府豁免之前,实质上阻止了这些实体购买美国技术和组件。名单包括中国领先的超级计算机制造商之一"曙光",以及为其设计微芯片而设立的若干子公司。

中国需要高端芯片制造工艺,但买设备之路“坎坷”

2018年4月,中芯国际(SMIC)向荷兰半导体制造设备供应商阿斯麦尔(ASML)公司订购了一台EUV光刻机,用于研究7nm及以下的先进工艺。花费超过1.2亿欧元(约10亿人民币),预计今年底交货,2020年正式安装。

然而,事情并不顺利。11月7日,《日经新闻》报道称,“荷兰半导体设备供应商ASML已中止和中芯国际的合作计划,且多位ASML供应商关系人士表示,ASML此举是为了避免因供应最先进的设备给中国,而刺激到美国,只得暂时中止交货。”

中国企业在高科技发展领域面临的政治环境确实不太乐观,我只是客观去引用媒体报道。

同样,欧美的芯片企业在技术和专利上的巨大优势,是中国企业面临的重大挑战。

至于EDA工具/芯片架构等都是大部分芯片企业无法企及的领域,如果制裁,就目前来说影响不会太大。

欧美企业在中国的销售渠道,代理商都有多年的经营,也有巨大的既得利益群体,也不是简单的把芯片做出来或者芯片性能已经和欧美企业同步了,就可以取得商业上的成功。

我相信渠道和分销商会更懂得这里面的厉害关系,当然在商言商,欧美企业在中国发展获取企业利润,这也是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,也是合法合规的竞争,是中国政府认可的商业选择和商业逻辑。

大家看到这样的文章,肯定会很沮丧,我也不能证明我的就是正确的,只是想阅读文章的朋友有更多的思考,而不是想当然,家电我们可以做好,手机也可以做好,LCD似乎也做得不错了,芯片肯定也可以成功,不知道这样的逻辑推理会得到谁的认可。

最后,我向奋斗在芯片领域的华为,紫光等企业的工程师致敬,你们是中国科技的骄傲。

因为有你们,我们的芯片产业才会有前进的希望和可能。


联系我们

公 司:深圳市恒聚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

联系人:王先生

电话:0755-82771110 82789125 83250831转807(10线)

手机:13927482865

E-mail:wangjs@henjuxin.com

地 址:深圳市罗湖区笋岗街道田心社区梨园路332号招商中环1栋2004